新闻中心
“非遗+旅游”,文旅IP发展的新业态
来源:http://tdjwh.com/index.asp?/hnews/416.html  时间:2021-11-2
    自然遗产、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三遗”都是现代旅游的重要资源,其中后两者都属于文化遗产,也恰恰都是可以与旅游融合发展的。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消费升级和需求衍化已成为新时代社会消费领域的显性问题。在文旅行业,我们也能清晰地看到,传统的观光旅游已经难以满足旅游者日益多元化、个性化的消费需求,文旅消费供给侧改革亟待推进,产品和服务亟待丰富。
    在文旅融合政策的推动下,“以文促旅,以旅兴文”已经成为重要的指导思想和发展路径,而时下炙手可热的文旅IP发展模式,则可以丰富的文化资源作为开发的基石,而 什么样的文化资源可以开发成为叫座又叫好旅游IP产品?
    在这个方面, 非遗无疑是一大富矿。根据“非遗+旅游”的特点,大致有以下几种开发模式可行:
   01“非遗+研学”——研学旅游是继观光旅游、休闲旅游后的一种全新的文化旅游方式。
   02“非遗+民宿”——民宿能够伴随旅游经济异军突起,在于其满足人们功能性之上的体验性需求。非遗与民宿的结合既增强了入住旅客的文化体验,也为非遗文化开辟了活化路径。
    03“非遗+文创”——过去,在很多年轻人眼中,非遗的历史性对应的是“过时”,文化性对应的是“土气”。然而,当黑陶、手工纸、传统扎染、刺绣、剪纸等非遗文创产品出现在旅游商品市场时,传统手工艺与现代创意的结合折射出的文化温度,立刻受到他们的追捧。
    04“非遗+演艺”——如果说传统技艺类的非遗项目多以展示和产品开发成为旅游经济增长点,那么大大小小的山水实景演出、文旅演艺和歌舞类表演等无疑是对舞蹈、音乐、服饰、节庆、习俗等非遗文化的再开发。
    05“非遗+节庆”——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历法的国家之一,我国的元旦、春节、元宵节、端午节、重阳节、中秋节、“藏历新年”“彝族年”等传统节庆更为“非遗+旅游”奠定了融合的基础。每年从大年初一到正月十五,全国各地丰富多彩的民俗节庆活动次第展开,成为吸引游客的“打卡地”。
    非遗能以那么多种方式打开,一大原因是“活态属性是非遗市场化的前提”。非遗源自我们的衣、食、住、行,本身就是常用商品, 先天具有市场基因。历史上,非遗的大众化消费群体非常多,当下则需要在现代消费环境下找到新的生存空间。
    推动“非遗+旅游”,需要有效激活内在潜能,因为非遗具有融合的可燃性。文化和旅游本是两个有重大交集的产业,文化的传播需要旅游作为载体。庙会、节庆等民俗本身无法形成产业,但与旅游结合就吸引了众多游客,又如祭祀、剪纸、打铁花等项目,通过旅游产业的添薪加火,甚至成了一地的文化地标。
   近年来,“非遗+旅游”日渐成为了各地文旅IP发展的新方式。非遗与旅游的融合不仅增强了游客的文化体验,同时也为非遗“活”起来开辟了新路径。(来源:网络)


下一记录:5460处历史建筑完成普查和保护牌设立
上一记录:2021年全国文采会和中国文化馆年会工作推进会召开
二维码

扫一扫关注

版权所有 © 天地间博展科技有限公司( www.tdjwh.com) 皖ICP备18007674号-1 技术支持:合肥网络公司
地址: 安徽省合肥市政务区潜山路190号华邦ICC写字楼A座29层  电话:0551-65596083 65596093 传真: 0551-65596093